【推荐】中国对欧投资风生水起,欧洲对华投资既爱又怕-德国EEW公司2014年收入多少
国际先驱导报7月25日报道
欧盟领导人近期率团访华参加第十八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。欧方代表团中经贸官员阵容强大,无论在北京还是下一站香港,欧委会副主席卡泰宁都不忘高呼,要加速欧中全面投资协定谈判!表态看似老生常谈,实则意味深长:中国对欧投资既风生水起又潜力无限,时机已到,自然当快马加鞭。
欧洲迎来中国投资浪潮
“中国人来了!”这句惊呼不只因为近年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,也还因为异军突起的中国资本在欧洲大陆上“攻城略地”。
在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、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——职能类似欧盟“总统”、“总理”与“外长”——联袂访华前夕,欧盟“秀”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成绩单。
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(Rhodium Group)为欧盟量身定做的《欧中投资监测》(EU-China Investment Monitor)显示,2016年前三个月,中国公司对欧直接投资(FDI)交易达51亿美元(1美元约合人民币6.70元),环比增长超20%。其中“买买买”式的并购是投资主流,中国公司完成25项并购,总额达49亿美元。
中国投资向来不乏“大手笔”:中国海航对爱尔兰航空租赁公司AVOLON的并购达25亿美元,成为第一季度最大笔交易;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并购德国EEW能源公司后,总额达16亿美元。
“中国‘走出去’战略正在提速,中国公司前所未有地参加海外贸易、投资和寻找资源。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加强将使世界受惠……”欧盟日前发布的《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》中如此描述和憧憬中国资本在欧火热现象。
从纵向看,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在欧债危机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“井喷”式发展。从荣鼎集团2016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图表显示,中国公司对欧盟成员国投资从2000年至2003年几乎为零;2004年到2010年“错落有致”地小幅增长;2011年后开始猛增超过70亿欧元(1欧元约合人民币7.42元),到2015年则破纪录地增至200亿欧元(包括欧盟28国及瑞士、挪威),成“史上最高”。
有外媒梳理发现,2000年至2014年期间,中国企业在欧盟28个国家进行的1047项直接投资,投资总额高达460亿欧元,其中大部分交易发生在2008~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。
分析师们预测,2016年中国对欧投资热情不减,“非常强劲”,或将再破纪录。
“中国买家不是‘机会主义者’,不是趁欧债危机扫货的‘一阵风’,而是目光长远,把欧洲当做投资安全港。中国在欧投资将演变成长期行为,潜力无限。”多年跟踪中国投资动向后,欧洲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。
并购是投资欧洲“主流”
如火如荼的中国对欧投资有众多有趣之处,总结而言,中国投资者大体上是这样的群体:国企;兴趣广泛、涉猎领域众多;最喜欢的方式是“买买买”——即并购;足迹遍布欧洲。
专家们观察到,首先中国国企是对欧投资主力。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(MERICS)和荣鼎咨询公司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,2015年中国向欧洲投资的200亿欧元中,70%来自国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私企也紧随其后。2011至2013年之间,中国私企在欧洲大陆投资的份额从之前3年的4%一跃升到30%。《欧洲-中国投资报告2013-2014》显示,目前欧洲八成以上的中资企业由个人或家庭投资者拥有,私企贴近当地市场,在欧洲市场获得高认可度。
中国对欧投资领域非常广泛,几乎覆盖了大多数行业,从机场、核电等基础设施到制造、化工、能源等,也有房地产、娱乐项目等。随着中国经济转型,中国海外投资越来越青睐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。中国企业对高科技投资也日趋活跃,如机器人、自动化设备等。
并购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“主流”,其中吸睛大作包括中化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;吉利收购沃尔沃;东风入股法国标致汽车;联想收购德国消费电子公司Medion等。
欧洲在华投资以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为主,但中国对欧投资则全然不同,绿地投资仍然维持较低水平。2016年第一季度只宣布了几个新项目,包括中国公司在保加利亚建厂,工行和中国银行在比利时和奥地利建行分行等,总额超30亿美元,但大部分还未开始启动。
分析认为,中国投资者之所以如此青睐并购,可能因为并购能快速获得成熟企业在技术、品牌和渠道等方面优势,打开新市场,增强公司国际和国内竞争力。出于转型升级的需求,中国跨国并购趋势会继续活跃,尤其是私企对外投资将更加积极。
地域分布上,中国投资者足迹遍布欧洲,但也有迹可循。德国、英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投资者的“热土”。2015年,意大利因中国化工对倍耐力轮胎的大手笔收购意外“独占鳌头”。
此外,中东欧16国由于都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该地区投资也将成为主要方向,孕育着众多机遇。
欧洲对中国投资既爱又“怕”
近日,中国美的有意以45亿欧元价格收购机器人公司库卡引发风波。
自美的宣布收购库卡后,德国舆论出现反对之声。库卡公司是全球顶尖工业机器人制造商,在德国被视作“工业4.0”领跑企业之一,目前在全球拥有逾1.2万名员工,2015年销售额为近30亿欧元。
为将机器人技术留在本国,德国政府官员多次要求阻止收购,他们理由竟是担心技术外流。德国和欧盟官员还呼吁德国或欧洲企业参与竞争。然而,戏剧性的是,政界的“信任危机”并没有影响到库卡管理层,而美的对库卡的持股比重也将超过50%。
这一案例折射出欧洲人甚至是欧洲官员对中国资本的深层疑虑。欧洲在债务危机后需求低迷,投资不足,增长乏力,迫切需要外来资金提振,然而对中国资本有时却有所保留,担心中国进入敏感行业。
这个案例令人警醒:虽然中国资本在欧发展迅猛,但部分欧洲人仍抹不去“刻板印象”,不敢拥抱中国投资,一味把中国资本当洪水猛兽,抨击中国投资和贸易竞争是“不公平竞争”,为投资行为制造政治压力,制造壁垒。
专家认为,更好保障双边投资,更好促进中欧经贸关系良性发展,应当成为双方发展经贸关系核心。中国与欧盟正在进行的“全面投资协议”谈判,理应成为投资保护的“利盾”,为蓬勃发展的双边投资保驾护航。(本报记者发自布鲁塞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