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经大本营

【推荐】中国居民存款创新高,专家急了!-肖骁收入多少

lne 0

一直以来,中国人以储蓄率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“存钱”著称。

中国人之所以爱存钱,为了对冲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风险,应对失业、疾病等突发事件。“省钱”的特质在2022年尤为明显。

2023年1月10日,官网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报告。其中,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.26万亿元,同比多增6.59万亿元。其中,居民存款增加17.84万亿元,明显高于2021年9.9万亿元的新水平,创下历史新高。

这意味着在2022年,居民部门拥有超过7万亿的超额储蓄(一个时期内除普通储蓄之外的储蓄)。

面对万亿存款,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近日表示,如果中国人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,恢复购房、装修等东西,“中国经济不就能顺利复苏了吗?”

孟晓苏“劝说人们用1/3的存款买房”的想法引起了网民的争议,并登上了热搜。1月11日,孟晓苏对媒体解释说,他的初衷不是强迫低收入家庭买房,而是该政策需要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居民买房,以带动经济、就业和收入增长。

——载自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

无论如何,如何让这17.84万亿的巨额存款动起来,确实是个大问题。

与前几年相比,更多的人开始存钱。

2022年12月31日,家住湖北省的思雅发现,随着街上人的增多,她家门口的银行很忙,来办业务的人特别多。刚开始大家还是按照机器叫号做生意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数的增加,不耐烦的人根本就等不到叫号,而是自发的排起了队。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来银行存钱。

在这个并不是所有人都使用移动支付的城市,有些人把过去一年赚来的钱,存在安全稳定的银行里。本来这家银行每天下午4点因结账停止营业,但由于这段时间业务大爆发,里面的工作人员通常加班到晚上8点。

事实上,不仅是年底,2022年也是如此,即使预期存款利率呈下降趋势,人们的存钱热情也无法抵挡。而且,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定期存款更受人们青睐。在深圳某大型银行工作的赵柔也向市场证明了这一观点。在一年期、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中,三年期的尤为常见

问题是,这些节约从哪里来?

80后的思雅是一名高级财务经理。多年前,由于对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感兴趣,她一直在购买理财产品。直到三四年前,思雅接触到了方便购买的基金。从此,思雅开始了“投资”之路。2022年之前,思雅购买的基金产品收益不错,但2022年之后,a股市场大起大落,基金赚钱效应大幅下降。思雅购买的基金也亏了不少。“亏了钱,就不想放在里面。钱存在银行里了。”

基金收益下降只是冰山一角。2022年以来,除了基金,银行理财产品也一度“断档”。这降低了居民的风险偏好,部分资金回流为存款。

房地产的波动也促使存款回流。

南风是天津的一名90后工人,她非常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。几年前,她因为几年前刚毕业,没有拿到30%的首付。不过,南丰攒够首付也要2021年了。今年南丰在限贷、限价的调控政策下犹豫不决。她的纠结点是:虽然是刚需,但是房价的波动,这个时候买会不会变成接盘侠?

就在南风在看的时候,2021下半年来敲门了。此后,受三条红线等大环境影响,部分房企因债务违约被雷,多个项目延期交房甚至失败。在这种形势下,南丰买房的决心更加动摇。2022年,看到楼市依然低迷,天津房价依然低迷,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降,南风把零散的钱存进了银行。

虽然2022年11月以来,以“三支箭”为代表的房地产利好政策持续不断,但南丰仍想观望。像南风这样延迟买房的人不在少数。2022年前11个月,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为10.4万亿元,同比下降28.4%。这无疑推高了居民储蓄。

天风证券指出,2022年住宅销售额比往年减少约5.6万亿元。除了约占三分之一的个人按揭贷款外,居民购房支出减少导致的超额储蓄是今年超额储蓄的主要组成部分。

除了房地产销售市场和理财资金回流存款,预防性储蓄也成为今年中国居民储蓄增长的第三个原因。这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90后储蓄猛。

有很多年轻人存得很凶。赵柔发现,2022年,90后开始喜欢存钱。其中,“20-25岁的年轻人比往年多了很多。”

后浪研究院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,在中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群中,作为职场主力军的90后每月存钱的比例最大,占41.7%。90后紧随其后,达到40.6%。从存钱的比例来看,90后在各年龄段中依然占据上风,30%的人表示会把月收入的50%以上存起来。

年轻人存款的增加伴随着消费的收缩。从“奶茶告别30元时代”的调整就能看出来,更从“10个年轻人中有7个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”的理念就能看出来。90后的肖骁就是其中之一。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,他更加小心翼翼。

肖小本打算在双11完成更换手机的想法,但直到双12那天,小蔡晓才最终实现。价格是否更优惠是肖骁关心的。在过去的一个月里,肖骁对比了拼多多、淘宝、JD.COM等平台,最终从一家淘宝官方店铺找到了一张500元的优惠券。虽然最后便宜了很多,但买的手机并不是肖骁最喜欢的。

因为,经过各种对比,他发现两款手机相差2000元。省下来的钱当生活费不香吗?但是用500元优惠券买的手机,因为物流问题,一直没有发货。在等待的日子里,晓晓才发现,自己买的手机在拼多多竟然便宜了800多元。他根本没有挣扎。他果断在淘宝上退了手机,转而在拼多多上下单。

人们在更换手机时更加小心,更换手机的周期预计将增加到34个月,这使得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急剧萎缩。2022年1-11月,国内市场手机总出货量共计2.44亿部,同比下降23.2%。

赵柔也纳闷,“二十多岁的时候,我还挺有闯劲的。我觉得我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,我的消费观念也会不一样。但现在,他们更稳重,买东西也注重性价比。”这背后是“晓晓式”的困境。截至2022年12月底,肖骁在基金和股票等理财产品上损失了6000元。

更糟糕的是,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,肖骁的公司发生了变化。他不仅收入下降,还面临“毕业”的危险。在多重因素的打击下,肖骁不仅停止了购买基金,还将这部分资金转移到了银行。他还在衣食住行方面省吃俭用。“突然,我发现我的生活不稳定了。”萧承包了,还有娱乐消费。

喜欢旅游的肖骁前几年经常开始一场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。但自疫情以来,尤其是2022年,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和出行的不便,肖骁一直无法自由行。缺少这样的消费场景也是很多人的缩影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前三季度,人均服装消费支出991元,下降1.1%;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790元,下降4.2%。

总的来说,正是因为工作的不确定性,收入预期的降低,疫情下消费场景的缺失,很多人对未来感到担忧,最终减少消费支出,形成预防性储蓄。另一方面,他们并没有通过这些储蓄“开源”,比如增加房产投资和理财投资。

其实很多年轻人也认为“拿钱理财太花时间了,留在银行也挺好的。”1997年出生的宋啸告诉《城市》。

2022年,宋啸的大部分钱存了三年,留了五万块钱以备不时之需。那么,一个问题就出来了:存钱是好事还是坏事?

有人说存钱是好事。以年轻人为例。当他们有了钱,就不会依附于父母,而是经济独立。父母不能用他们的标准去干涉年轻人的生活。什么时候生孩子,由你决定。

不过也有人说存款太多说明大家的收入和购买力下降了。年轻人是国民消费的主力军,没有消费拉动不了内需。

有多少钱可以转化为消费?

值得关注的是居民部门超过7万亿元的过剩储蓄。

民生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了过剩储蓄的一些构成:居民消费控制贡献了约2万亿的过剩储蓄;居民对房地产的配置贡献了约4万亿的超额储蓄;居民赎回理财和增加存款贡献了约0.8万亿的超额储蓄;减税带动过剩储蓄,累计规模约1000亿元。

过剩储蓄意义重大。有人这样描述:它不仅是过去一年中国居民风险偏好收缩的剪影,也是未来一些资产定价的驱动力。一旦居民的风险偏好被激活,过剩的储蓄就会从存款储蓄中出来,转向风险资产,比如股票和衍生金融产品。如果这种“过剩流动性”能够释放出来,无疑将是2023年风险资产定价的重大红利。

事实上,在疫情期间,美国的储蓄有大幅增长,其超额储蓄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收入增加,主要是针对低收入人群;另一个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带来的消费减少,主要是高收入人群。

在美国提高转移性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下,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得到了快速修复。2020年第二季度,美国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支出从第一季度的98.5跃升至118.3 (indexed index,2015-2019=100),2021年第一季度达到123.1。但是,这对中国的意义有限。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来源不同于美国居民。

此外,从储蓄率的分布来看,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和高收入人群手中。“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低,对消费的支撑力弱;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,但过剩储蓄规模小。这种结构性分化会降低过剩储蓄对消费的支撑。”天风证券指出。

所谓边际消费,是指对于某一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,消费者消费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之比。边际消费倾向低,即消费的增加低于收入的增加,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。

有人认为,2023年过剩储蓄能否释放,取决于居民能否走出趋同的风险偏好状态。即整个社会的风险偏好能否被有效激活,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场景是否已经修复。“总体来看,短期基本面压力依然存在,但长期改善是肯定的。”一位金融从业者告诉市场。

目前,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。2023年,爆发完成后,消费场景尤其是服务消费的恢复,会导致部分超额存款的消耗。2022年11月以来,在房地产的供需端,政策也进行了逆周期调整。随着房地产融资政策的逐步放开,房地产消费也有望带动居民购房支出增加。

虽然2022年以来全球股市因全球流动性收缩而明显走弱,国内a股整体估值水平大幅下降,但2023年初以来,随着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和“稳增长”政策效果的明显,a股市场正在缓慢修复。

肖辉经常上网阅读一些关于未来经济的预测。他告诉市场,如果上半年的势头良好,他将调动去年的存款,把一部分钱投入股市。思雅对未来很乐观。“现在疫情防控措施在不断优化。如果以后理财和基金的收益更好,我也会考虑投入更多。”

影像仪

仪器影像仪

上海三维影像测量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