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经大本营

【推荐】中国工业发展史:从苏联援建到自力更生,中国崛起无可复制!-中华企业有多少土地

Olivia 0

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,为了回馈您的支持,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。

| 华生凭澜意

编辑

| 华生凭澜意

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,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变,由于历史原因,从前的我们没能跟上脚步,在后来的工业化进程中,我们所走过的路,也可谓是一波三折。

新中国建国之初,我国的工业产业处在近乎于无的状态,1950年,美国人均钢产量为500千克,印度为4千克,而我国直到两年后,才只有可怜的2.37千克,人均发电量上,更是大概印度的五分之一,美国的千分之一。

为了不再重演国家和民族,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,发展重工业,成了新中国的重中之重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一声声地响彻华夏大地,中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我国各地企业和人民纷纷响应,从实际情况出发,为我国工业化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直到2010年,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。

与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发迹史不同,我们从未对任何外部国家进行武装贸易,没有发动对外战争,

仅仅用了70年,就走完了西方两百多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,从苏联援建到自力更生,再到自主研发名列前茅,后来者居上,中国的崛起,无可复制!为什么这么说呢?

苏联的援助

在我国工业的发展史上,我们的“友好邻邦”苏联,是第一个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国家,五十年代的苏联,已经是世界性的军事强国了,但还并非是综合实力最强的,与美国的博弈上,一直处于下风,看似强悍异常,却时刻处在西方国家敌视之下。

再加上苏联国土幅员辽阔,对远东地区的控制略显单薄,急需一个强有力的东亚国家作为盟友,放眼望去,只有我国是最好的选择,苏联对我们的工业援助,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展了起来。

1950年,中国代表团访苏,就如何建设国家经济方面,向苏联请教了一番,双方经过谈判,苏联同意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给中国,后来苏联确立了首批支援我国建设的工业项目,专业领域涵盖了电力、钢铁、煤炭、制铝、机械、化学等方面,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。

赫鲁晓夫上台后,苏联对我国的援助项目,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156个,增添了包括有色冶金、炼油、重型机械、动力和电力机器、化肥、火力发电医药等领域,被统称为“一五六计划”。

在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,苏联还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设备,都搬到了这里,一批批的科学家、工程师、技术人员,也都相继奔赴而来,投入到了我国工业项目的建设之中,在这些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,

我国诞生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操作娴熟的技术人员。

不仅在项目和技术上解决了我国“一五计划”中的工业发展,苏联还向我国提供了高达66亿卢布的资金援助,换算成美元后,这比二战结束时,

美国对德国实行“马歇尔计划”所提供的总金额还要多出2亿。

到1957年,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与五年前相比增长了1.3倍,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%,钢产量达535万吨,是1953年年产量的4倍,煤炭等资源的年产值也是成倍数增加,在苏联的帮助下,原先预计用15年来完成的进程,被大大压缩到了五年。

建国后我们得以实现快速工业化,苏联长期以来不遗余力的援助功不可没,一五计划的负责人之一陈云曾说:

“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,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对我们的情谊”。

但是俗话说得好,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,我们在感谢苏联对我们援助的同时,不得不思考,以后工业发展的道路,我们该怎么走?该怎么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?

深圳特区的建立与发展

到了八十年代末,我们总算艰难地摸索出了答案,那是一个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,从此以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深圳也从一个小渔村,逐渐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繁华城市,摇身一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“窗口”。

深圳特区创立初期,利用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,充分发挥劳动力,土地空间等要素,禀赋着吸引大批“三来一补”企业和大工人,迅速积累起来了建设资金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,初步形成以微型计算机,电子原件和集成元件等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外向型工业雏形。

当时许多青年不是读书就是种地,深圳工业化的开始,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——南下打工,他们开始对未来产生遐想,不安于现状,想活出一个崭新的自己,有的则是家境贫寒,既然在老家混不出头,倒不如去经济更发达的外地找找出路。

正这部分有胆识,有远见,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

给深圳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,也成为了深圳工业化实现腾飞的奠基人。

来自河北一偏远小县的青年小王,就是其中的一员,当他还在老家的田间地里,做着日复一日的农务时,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去南方打工机会很好,而且待遇也不低,随即就向家里要了200块钱,憧憬着自己的未来,开启了深漂之路。

那时候深圳的发展才刚起步,南下打工的人并不多,从河北来的更是屈指可数,初来乍到的小王的日子并不好过,但幸好在上天的眷顾之下,他的第一站,来到了当时中国创办的第一个经济特区——

深圳蛇口工业区

1979年,蛇口这个小渔村响起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,也是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,时任香港招商局的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就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,他以“立足港澳,背靠国内,面向海外”的经营方针,利用了国内较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,和香港先进的技术和原料为基础,创立了蛇口工业区。

袁庚主张按经济规律办事,用经济手段反去管理经济,在建设码头工程中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奖励方法,实行超产奖励制度,由此拉开了蛇口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。

为了克服工程建设中要价高,质量差,工期拖延的现象,袁庚还带领承包相关工程的公司实行工程招标,让参与投标的单位自由竞争、公平评标,此后,蛇口工业区的基建工程项目大都沿用了这一方式,达到了质优、价平、建设速度快的成效,

蛇口工业区的工程招标,在中国基建体制改革中起到了先锋和探路者的作用。

后来的蛇口工业区以“产业以工业为主、资金以外资为主、市场以外销为主”的方针,逐渐增大项目的引进,到1982年,引进了超过15个项目,获得投资1.1亿港币。

出生于河北农村的小王,就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,当时小王对深圳的发展之迅速印象深刻,起初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,他所在的工厂经常遇到停水停电的情况,来厂里视察工作的领导经常由于突然停电吓出一身冷汗,为了留住外资企业和劳动力,深圳开始了近似疯狂的基建投资,小王也第一次听到

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

这样类似的口号。

为了解决工业发展的在能源动力上的瓶颈,深圳市还率先运用了新型的招商模式,成功引进外资兴建了沙角B发电厂等大型基础设施,由于是个新模式,上面迟迟未批,深圳市政府干脆边批边建,到1987年该电厂还在发电,每天能提供1100万度电,是当初全市用电量的十几倍,小王和领导再也不用担心正在工作时突然停电了。

此后,我国内陆有一大批人开始陆续南下,前往深圳等正在发展工业,急需劳动力的城市里去,像小王一样东奔西跑,走上了打工的道路,像潮水一样冲击着城市的角角落落,也强烈地震撼了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农民工们。

深圳工业化的成果

又过了十年,深圳迎来了改头换面,当时全国都在流传着“有一座城市的崛起”,有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黄金,有人称这是充满魔幻色彩的十年,还有人会问,深圳有什么独特之处,为何会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?又为何会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年轻人向往的“梦想之城”?

如今看来,从最初的贴牌加工到现在的自主创新,只能说,深圳在我国特色工业的发展道路上,确实不负众望,据2019年数据显示,深圳大规模工业增加值接近一万亿人民币,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2.78万亿人民币,大数据和云计算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,产业规模上千亿元,工业互联网入选国家创新发展工程专项。

特区建设40年,深圳工业实现历史性崛起,工业产业各领域形成了“

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

”的盛况,其中王传福创立的比亚迪公司,更是个中翘楚。

王传福毕业于中南大学,并与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,1995年辞掉院里的工作,创办了比亚迪公司,业务横跨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,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,发展成了

中国第一,全球第二

的充电电池制造商,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。

正是在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的正确决策下,我国的工业才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追赶甚至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,摇身一变,成为了现如今全球最大的工业国,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%。

对未来的展望

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趋势下,各个国家均在工业领域采取绿色与可持续的发展战略,我国的各大企业也将响应政府的号召,积极迈向绿色工业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努力。

在未来,传统的人力也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,各大城市也都会出现“黑灯工厂”,比如我国的阿里巴巴就建了一个“犀牛工厂”,运用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,实现100件服装起订,7天交货的业务水平,努力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座数字智能化的服装制造厂。

不仅如此,小米、格力等企业也都相继迈入了数字化的智能工厂,今天我们看到的无人机、无人驾驶、无人便利店的出现,正是我国工业从传统制造走向人工智能化的有力证明,毫不夸张地说,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方方面面。

如今的世界是一个高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,全球经济形势很不稳定,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,我们在为国家自豪的同时,更多时候也要保持淡定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,才能在不久后的将来,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出一份力。

在阅读此文后,烦请您关注+评论,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

影像测量测试仪

ogp非接触式光学影像测量仪

ogp投影仪

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