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推荐】中国平安和保险行业还有戏吗?-2014年中国平安人力有多少人
保险板块从2020年年底开始持续被锤,到现在还在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,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反弹,WIND保险指数从2020年最高点到2022年3月11日整整跌了46.36%,其中保险龙头中国平安从92.34的高点下跌至最低时的45.5,最大回撤更是达到50.72%……
对于保险行业的下跌,市场上共识的有以下几点原因:
寿险改革,尚处在阵痛期,尚未见效,寿险业绩不佳。
疫情年,保险销售受限。
投资业绩不佳,比如踩雷华夏幸福。
其中寿险业务是保险公司的重中之重,
中国人寿、太平洋寿险、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的保费增速分别为1.2%、0.6%、2.5%、0.7%。比起几年前两位数的增长,2021年上市寿险公司保费增速普遍较低,甚至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,如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同比下降4.1%。
可以说保险公司去年的数据让人看不到曙光。
那么以中国平安为首的保险股的股价下杀到这份上,目前的安全性如何呢?我们以中国平安为例,分别从行业、公司、价格三个维度来依次分析,并展望下未来。
一、行业
【内在需求】
从本质上来讲,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有安全保障这方面的需求。在这里,必须要讲下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。
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,需求分别为:生理(食物和衣服),安全(工作和健康保障),社交需要(友谊),尊重和自我实现。
一般来说,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,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。
而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,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已经得到满足了,那么后面就会形成对自我健康安全和工作保障上的需求,而保险恰恰可以完美匹配这一层次的需求。
【保险深度和密度】
保险深度,是指一个国家保险业的保费总量与GDP的比率。
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。
保险密度,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
常住人口
平均保险费的数额。它
标志
着该地区
保险业务
的发展程度,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。
无论从保险深度还是从保险密度上看,中国的保险业都还处在明显低位的发展水平上。
2020年数据预测,我国的保险深度为4.45%,国际平均水平为7.3%,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了10%以上。
中国与世界保险深度依然有64%的差距,
无论是与世界平均水平,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保险深度都明显偏低。
保险深度地区来看,2019年,中国台湾省最高,高达19.97%;其次为中国香港地区保险深度为19.74%;南美州为13.4%;亚洲地区,日本保险深度为9%,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7.17%,而中国仅为4.3%。由此可见,就保险深度而言,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惊人。
再从保险密度来看,
2011-2019年。中国人均保费不断增长,保险密度与世界水平差距不断缩小,但差距依然很大,2019年,中国保险密度441.01美元/人,与世界保险密度819.99美元/人,差距378.98美元/人。中国人均保费与世界人均保费相比差距仍然很大,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在空间。
具体保险密度国家地区方面,2019年,中国香港地区人均保费为7915欧元,排行最高,其次丹麦、瑞士和新加坡分别以5239欧元、4972亿欧元和4888欧元的人居保费排行第二-第四名,中国内地人均保费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上游较大差距,人均保费仅317欧元。
而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以后,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会大幅度增加。这是世界上保险业发展的普遍规律,美国、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过来的。
以日本为例,日本寿险业务的爆发,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,那个时候日本的人均GDP正好过了一万美元,与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。所以按照这个来判断,我国在未来的20多年也很可能会进入寿险业务的爆发期,会维持一个高增长。
【保险业在金融业和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地位】
2018-2019年,世界保险业在金融中的地位快速上升,2019年第四季度,在整个金融业中,全球保险市场占比高达17.8%。
反观中国,2020年第三季度,保险业占金融业的比重仅为6.46%,同世界水平差距甚远,保险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有很大发展空间。
我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,房地产财富将逐步挤出。2020年中国GDP达101.6万亿,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,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,个人持有的金融资产不断提升。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元,2015-2020年录得12%的增速,预计2025年将达到332万亿元。目前来看,房地产是我国居民财富配置的第一大方向。但随着未来人口红利消失、居民刚需购房需求式微、国家房产税的不断推进,房地产的低风险、高收益的投资属性弱化,挤出的居民财富将流向其他领域。
从上图可以看到包括美国、日本、英国和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,房子对居民资产的占比是远远少于我国的,而养老金+保险的比例显着地高于我国,所以从未来的趋势看,我们居民的资产配置必然会从房子慢慢向养老和保险转移。
随着我国的老龄化加剧,大家对于养老越是担忧,对于保险的需求就越是迫切,故而未来必然迎来一波保险的爆发期。
另外,受益于储蓄转化,银保年金险销售有望增加。
我国的“存款搬家”经历了三个阶段:
1)2013-2018年,余额宝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存款资金流入;
2)2018年后,货币基金逐步纳入监管,利率持续下行,存款逐步转向银行现金类产品;
3)2020年后,公募市场得到快速发展,大量资金涌入权益市场。今年6月,银保监会、央行联合发布《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强监管降低银行现金类产品收益率,相关资金亟待寻找替代类固收产品,而具有保底利率,安全且期限长的理财型保险成为主要选择。此外,市场利率的不断下行,居民对固定利率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步上升,参考台湾地区经验,银行中年金类理财险将成为银保渠道发展的动力之一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于2020年10月的金融街论坛中提到,我国有90多万亿元的银行存款,可以转换成年金险的规模可观,而险企银保渠道有望充分受益。
【行业增速】
2016-2020年,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呈下降趋势,但依然远高于世界保费增速,近5年保持平均增速为13.58%。保险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的增速将更高。
【代理人】
我国代理人数量供给相对充足。我国2019年保险代理人占城镇人口比例为1.06%,英国2012年为0.44%,说明我国下沉市场代理人供给侧相对充足,继续追求代理人数量难以提升触达客户数量,触达客户数量提升放缓将压制新业务保费增长态势,代理人规模提升的边际效用出现下降,人口红利消失。
未来保险代理人的趋势是肯定的:低效的代理人逐步被淘汰,只留下部分高学历高技能的代理人,代理人将逐步精英化。
二、公司
中国平安是保险行业的绝对龙头,平安集团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。为客户提供保险、银行、投资、金融科技、医疗科技业务服务。
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年报中的致辞:“战略创新上,积极部署未来,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, 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。我们将从医疗管理机构、用户、服务方、支付方、科技五方面加速构建医疗生态闭环,助力‘健康中国’建设。”
以上就是平安的全景图。
可以说,平安在金融+医疗产业链上的布局已经比较完善了,在并购方正集团后,从产业链的角度讲,国内已经相对做到最完美了。
对于此次对方正集团的并购,中国平安方面表示,旨在深化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布局,加速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。诸如,医疗健康作为新方正集团核心优势业务板块,旗下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医学品牌和以“建设国际一流医院”为使命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,无论是在线下产业规模、医疗科技研发及应用水平,还是医疗健康大数据积累方面,均与平安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布局高度契合。
说了这么多,无非是想说这是一家志向远大的公司,在马明哲董事长为首的管理层的带领下,我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,从过去那么多年的ROE来看,也印证了平安的管理层绝对属于优秀,10年平均ROE到达18.39%。
由于人口红利见顶,代理人野蛮扩张这种旧的模式难以持续,所以国内保险公司中平安率先在2018年底就开始萌芽寿险改革,至今已经3年多。在改革期间,代理人数量已经从最高时的超过140万降到了如今70万左右,减少了整整一半!这也体现出公司改革的坚定决心,充分意识到过去的模式走到头就是死路,必须做到不破不立。
平安这次的改革叫“4+3”改革,所谓“4+3”改革,是指4个渠道+产品改革的3个方向:
第一个渠道就是
代理人渠道
,也是本次改革中最具难度的,总的来说就是减劣提优,吸引更多优质的代理人进来。
第二个渠道为
社区网格化
,专门针对“孤儿单”,在城市划分网格,配备项目经理,确保其服务于续保、交叉销售和加保。
第三个渠道为
银保渠道
,去年,平安银行已率先升级银保模式,寄希望于将其打造成为优才渠道,与财富管理更加紧密结合。
第四个渠道为
兼职模式
,结合产险兼职代理人打造兼职队伍。
产品改革的3个方向,即为
寿险+健康医疗管理+养老管理、综金+、服务+
,展现中国平安多元化综合金融的优势。
在代理人数量快速下降的同时,中国平安寿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占比也在逐年下降,而长期保障型产品是保险产品中价值率最高的产品,可以说是保险公司的命门。后续观察改革的成效首先要看的就是新业务价值是否有回暖迹象。
可以说,目前来看中国平安的改革尚没有很明显的效果,可谓任重而道远。
三、估值
EV,即内含价值,
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情况下,分配给适用业务的资产所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的现值
)
PEV,是专属于保险行业的一个估值指标,EV就是内含价值,PEV=股价/内含价值,即P/EV, PEV在1以下就说明股价低于其内含价值了。
市场对EV质量与增长的预期情况决定P/EV估值高低,市场对于其内含价值EV(即调整净资产与有效业务价值之和)的质量预期情况决定PEV估值下限,而EV增长预期情况决定其PEV估值上限。
而在近年来资产和负债两端发生的变化,造成了市场对保险行业估值预期的下降。
资产端影响EV质量预期:
风险事件暴露及投资收益率下行导致长期投资收益
,继而导致运营、经济等假设经受信任考验。
(2)负债端影响EV增速预期:
新业务价值受行业长期与短期压力增速有所放缓
,而新业务价值长期以来占比EV年度增量区间为40%-80%,新业务价值增速放缓造成市场对于EV整体增速预期产生一定担忧。
来看下中国平安的估值情况
【PEV】
为了刨除富通事件导致的平安股价的巨幅波动,选取股价从2011年的低点开始,到2020年底,平安A股股价复合增长20.28% ;期间平安的内含价值从2356亿增长到13281亿,复合的ROEV为21.18%。长期来看,股票投资挣的还是价值增长的钱。
中国平安如果按目前的股价47.14元和2020年末的内含价值72.65元计算,PEV=0.65,在2014年时,PEV到过10年的最低点0.88,现在已经创下新低了;考虑到目前已经2022年了,以2020年疫情年内含价值10.6%的增速,保守估计2021年增速10%,那么目前的PEV仅为0.59,相当于打了6折不到。
【PB 市净率】
当然中国平安也属于金融股,用PB也可以看一下。
中国平安最新PB=1.09,最近10年PB最低触及过1.49,已经创下新低。
【股息率】
最后,来看下平安的股息率,按照2021中报和年报的分红以及目前的股价,股息率达到了4.67%,已经是新高了,远高于货币基金的收益了。
从中国平安的PEV、市净率和股息率来判断估值的话,
可以说,目前的中国平安的估值绝对是历史罕见的低!说是白菜价也不为过!
四、未来展望
今年以来,保险板块明显大幅跑赢了各大指数,在下跌中非常抗跌,并且获得了正收益,说明在这个位置做空的动力已经力竭,同时也预示着资金逐渐认可了保险板块的价值和估值水平。
目前公募基金对保险板块的配置比例已经来到了历史的极低位置,说明该跑的资金都跑光了,那么剩下还有谁来做空呢?相反,只要有点利好,这些前期跑出去的钱又都会回来的,届时股价怎么跌的就会怎么涨上去。
关于房地产这块对于中国平安的影响其实已经落地了,华夏幸福的偿债方案也已经出来了,这颗雷算是爆破了。由于平安还投资了其它一些地产公司的股权,所以后续房地产政策的走向对其还是有些影响的(从投资的量上来看,影响很小,主要是情绪面的),其实从去年下半年以来,政策上对房地产已经在放松了,后续暴雷的概率在逐步减小。
总而言之,个人主观认为
中国平安符合好生意、好公司、好价格的标准,目前的价格性价比极高,未来盈利空间已经打开了。
只要哪天寿险改革利好能体现在报表上,那么平安就不止回到前期高点的问题了,哪怕只是回到前期高点,那也有一倍空间了。